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係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花旗集團、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西德意志銀行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於2002年底在倫敦召開會議討論後大致成形,2003年初定名為格林威治原則(Greenwich Principles),同年5月更名為赤道原則,用以彰顯不分南北半球或是國家開發程度均同樣適用的風險評估框架與精神。 
赤道原則為全球金融機構自願性採用的行為規範,主要在提供金融機構一套非強制參與的風險管理架構,用以判斷、評估並衡量管理大型專案專案所涉及的環境和社會風險。依赤道原則協會2020年公告的第四版赤道原則規範,加入赤道原則協會之會員銀行應對五大類案件—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e)、專案相關公司貸款(Project-Related Corporate Loans)、過渡性貸款(Bridge Loans)、專案相關再融資與併購融資(Project-Related Refinance and Project-Related Acquisition Finance)、專案融資財務顧問服務(Project Finance Advisory Services)逐一評估各該專案可能面臨的潛在環境與社會風險,並依風險大小由高至低分為A、B、C三個等級,根據各級別風險進行不同程度的風險審查與控管,且須定期每年提出承作案件數報告。 
新光銀行於2021年10月1日正式加入赤道原則協會,躋身全球第125家、台資銀行第11家簽署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全面依循赤道原則,落實永續金融管理,亦持續不斷朝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邁進。 
1. 新光銀行簽署赤道原則 接軌國際 落實永續管理【新聞稿】:
2. 赤道原則協會: 
3. 赤道原則首年揭露報告 (First Year Implementation)


赤道原則規範:
配合赤道原則規範,本行制訂「赤道原則授信案件作業要點」及相關作業流程,並跨部門任務編組成立「環境社會風險小組」,負責評估適用赤道原則案件之環境社會風險,並擬定環境社會風險審查報告提交有權層級進行審查及核決,以確保案件符合赤道原則、環境及社會法規相關要求,善盡銀行社會責任。

教育訓練:
為使各單位熟悉赤道原則相關機制、流程與新增之相關表單,新光銀行委請外部顧問對高階主管、總行相關部室、環境社會風險小組成員及各營業單位舉辦教育訓練課程,並由總行企業金融部對前線業務同仁不定期宣達赤道原則適用案件分類標準,深化同仁對於環境社會風險的認知,全面落實赤道原則政策的執行。放眼未來,亦將針對國際永續金融發展趨勢、各國政策法規變化,持續實施赤道原則及ESG相關教育訓練,型塑全行之永續金融文化內涵。
適用赤道原則案件:
2022年度適用赤道原則共4件,均為「專案融資」。

 專案融資:


 用於專案之公司貸款:


 過渡性融資:


 專案相關再融資或併購融資: